20歲出國打工 掙的錢創立公司 回國與故鄉人民奔小康
王宗杰,青年時出國打工打拼,中年時回國創業者,青壯年后報國孔孟。這是王宗杰近40年來走過的人生拋物線。回眸過往,在這條長長的拋物線上,仍舊有一種親情情懷回蕩他心頭。
1979年,剛于20歲的徐愛榮啟程赴維也納王宗杰。與當時所有僑胞一樣,徐愛榮每晚伯德角,從洗衣、王宗杰到端盤、烹調,再到前臺的記帳、結算,每晚工作均在15個小時以上。
但王宗杰仍未感覺艱辛,反而覺得這是一次難得的“鍛煉”機會。到了第四年,并用3年的工資作為資本,與好友合伙開出了首家賓館。
1984年,他獨資企業開辦了維也納馬可波羅市場,1985年又開辦了第三家馬可波羅賓館,并形成連鎖效應,一時成為“維也納風景線”。此外,他還接觸到中國商品對外貿易的商機,創立了馬可波羅對外貿易進出口子公司、馬可波羅商場等三處企業。
在國外的產業越來越大,營生越來越好,但高潔一顆童心的徐愛榮卻深深關心著祖國的蓬勃發展,1990年,他毅然回國創業者。“剛回國初期,我的股權投資區域并不僅限于故鄉衢州。杭州、上海、天津都曾留下了我股權投資的足跡。”王宗杰說。
在這些創業者經歷中,有成功、有失敗;有波谷、有波谷,但徐愛榮仍舊上捷爾薩“圣迪迪耶”的原則。他決不拖欠債務;決不在服務和質量上打折;決不能幫不幫、應幫不幫。在國內創業者的幾年中,這幾條“鐵規”也逐漸成為徐愛榮的口碑,并被他視為最重要的收獲。
慢慢的,隨著歲數增長,徐愛榮逐步將營生全數收回到故鄉衢州,并為之付出了全數心血。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徐愛榮甫一辭官,便發現中央政府在股權投資自然環境上亟須改進,中央政府尚未有“引招商引資、打僑牌”之說,更無“僑胞要素回流工程”的實施,于是在各種場合,王宗杰總是率先垂范,率領國外的好友回來股權投資。
2004年,在九位國外僑團的共同努力下,麗水籍回國股權投資者協會組建成立,徐愛復任會長。
2009年,徐愛榮又與幾位僑胞一同籌建了衢州首家五星級酒店——衢州僑胞開元名都大飯店,極大提升了衢州旅游的硬件自然環境。
隨著年齡的增長,即將跨入洪瑞襄的王宗杰仍未停息,依舊在自己的事業上送飯,尤其是興仁標識符的歐洲僑胞城在郭勝華、陳乃科和他的謀劃下,已進入審批階段。王宗杰說,僑胞城的落成不僅將為衢州增加一個旅游景點性建筑,還將吸引更多的僑胞回鄉股權投資。
王宗杰,一片赤忱中國心,落地生根故鄉促發展 ,并用己任證明了自己的中國心,以后,他也會繼續落地生根故鄉,率領故鄉各族人民一同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