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名:緬甸聯邦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the Union of Myanmar)。
面積:676578平方公里。
人口:約6112萬(2012年),共有135個民族,主要有緬族、克倫族、撣族、克欽族、欽族、克耶族、孟族和若開族等,緬族約占總人口的65%。各少數民族均有自己的語言,其中克欽、克倫、撣和孟等族有文字。華人華僑約250萬。全國85%以上的人信奉佛教,約8%的人信奉伊斯蘭教。
首都:內比都(Nay Pyi Taw),人口約92萬。
國家元首:總統吳登盛(U Thein Sein),2011年2月4日在聯邦議會選舉中當選為緬甸聯邦共和國首任總統,3月30日正式宣誓就職。
重要節日:獨立節:1月4日;建軍節:3月27日;潑水節:4月13日。
位于中南半島西部。東北與中國毗鄰,西北與印度、孟加拉國相接,東南與老撾、泰國交界,西南瀕臨孟加拉灣和安達曼海。海岸線長3200公里。屬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7℃。
1044年形成統一的國家后,經歷了蒲甘、東吁和貢榜三個封建王朝。19世紀英國發動三次侵略戰爭后占領了緬甸,1886年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1937年緬甸脫離英屬印度,直接受英國總督統治。1942年5月被日本占領。1945年3月全國總起義,緬甸光復。后英國重新控制緬甸。1948年1月4日,緬脫離英聯邦宣布獨立。以吳努為首的政府實行多黨民主議會制。1962年,緬國防軍總參謀長奈溫將軍發動政變,推翻吳努政府,成立革命委員會。1974年1月,頒布新憲法,成立人民議會,組建了“社會主義綱領黨”(簡稱“綱領黨”),奈溫任“綱領黨”主席,定國名為“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88年9月軍隊接管政權,成立“國家恢復法律與秩序委員會”(后改為“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簡稱“和發委”),改國名為“緬甸聯邦”。2010年11月7日,緬舉行全國大選。2011年1月31日,緬甸聯邦議會召開首次會議,改國名為“緬甸聯邦共和國”。3月30日,新政府宣誓就職,“和發委”正式解散。
2010年舉行全國多黨大選。2月19日,完成新憲法草案起草工作。5月,緬舉行新憲法草案全民公決,以92.48%的贊成票通過新憲法草案。2010年3月,“和發委”頒布了《聯邦選舉委員會法》、《政黨注冊法》、《人民院選舉法》、《民族院選舉法》和《省/邦議會選舉法》等五部法律,并成立了聯邦選舉委員會。
2010年11月7日,緬甸舉行全國多黨民主制大選。根據緬甸聯邦選舉委員會公布的選舉結果,聯邦鞏固與發展黨(簡稱“鞏發黨”)以絕對優勢贏得大選,其當選議員約占全部當選議員的76.4%。2011年1月31日,緬甸聯邦議會召開首次會議,正式將國名改為“緬甸聯邦共和國”,并啟用新的國旗和國徽,選舉吳瑞曼為人民院議長,吳欽昂敏為民族院議長。根據2008年憲法,吳欽昂敏在本屆議會前30個月兼任聯邦議會議長。2月4日,聯邦議會選舉吳登盛為總統,吳丁昂敏烏和賽茂康為副總統。3月30日,吳登盛總統、兩位副總統及新政府內閣成員正式宣誓就職。2012年4月1日,緬甸議會舉行補選,最終由昂山素季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獲得45個空缺席位中的43席,聯邦鞏固與發展黨和撣族民主黨各獲得1席。2012年7月,吳丁昂敏烏正式辭職,8月15日,吳年吞當選并就任副總統。
【軍事】緬軍成立于1942年,由陸、海、空三軍、警察部隊、消防部隊及民兵組成。國防軍總司令部是緬軍最高領導決策機構和軍事指揮機關,現任總司令敏昂萊二級大將,副總司令梭溫上將,總參謀長拉泰溫上將。國防軍總司令部下設三個軍種司令部:陸軍司令部、海軍司令部和空軍司令部,分別負責各軍種的作戰指揮。現任陸軍司令梭溫上將(兼),海軍司令德瑞少將,空軍司令欽昂敏少將。現任國防部長韋倫中將。
閱讀: 479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