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2010年5月英國大選后,出現“無多數議會”,議會第一大黨保守黨與第三大黨自民黨組成英二戰后首個聯合政府,保守黨領袖戴維·卡梅倫(David Cameron)擔任首相,自民黨領袖尼克·克萊格(Nick Clegg)擔任副首相,主要負責憲政改革。新政府上臺后,積極采取措施,削減公共開支,降低財政赤字,防范主權債務風險,同時鼓勵中小企業發展,促進經濟復蘇;推出“大社會”計劃,動員民眾充分參與決策,進行教育、醫療、養老金等改革。外交方面,強調加強外交與安全政策的協調,成立由首相直接領導的國家安全委員會;主張保持英核威懾力量;將阿富汗問題列為外交第一要務;鞏固英美“特殊關系”;積極推進英在歐盟的利益,重申英不加入歐元區、未經公投不向歐盟讓渡主權的立場,拒絕加入歐盟新財政契約;加大與中國、印度等新興力量的接觸力度,注重“經濟外交”;呼吁推動通過“兩國方案”解決巴以沖突,2011年初以來,積極介入西亞北非事務,參與了北約對利比亞軍事行動,承諾支持利戰后重建,推動對敘利亞實施制裁,加大對敘溫和反對派扶植力度;重視國際發展問題,承諾將國內生產總值的0.7%用于海外援助目標。6月,英舉辦第39屆八國集團首腦峰會,力推各國在公平稅收、開放貿易和提高商業透明度方面做出努力,促成8國首腦共同發表《厄恩湖宣言》,歐盟與美國同意展開“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關系協定”談判。
【蘇格蘭和威爾士地方議會和政府】1999年5月,蘇格蘭和威爾士選舉成立地方議會,分別設129和60個議席。7月1日,兩地議會和政府正式運作。蘇格蘭議會在地方政務、司法、衛生、教育、經濟發展等方面享有一定的立法權和行政權,并享有部分征稅權,可將所得稅的基本稅率浮動3%。現任蘇格蘭首席部長亞歷克斯·薩蒙德(Alex Salmond),2011年連任后,積極推動蘇格蘭獨立。2012年10月,英國中央政府與蘇格蘭地方政府簽署“愛丁堡協議”。英國議會授權蘇格蘭議會進行立法,在2014年9月18日前就蘇格蘭獨立問題組織公投。威爾士議會主要在就業、衛生、教育和環境等問題上擁有決策權,但沒有調整稅率的權力。此舉被視為工黨政府實施權力下放的標志性成就。現任威爾士首席部長卡因·瓊斯(Carwyn Jones)。
【北愛爾蘭自治政府】1998年4月10日,英國和愛爾蘭政府及北愛沖突各方簽署和平協議,英向北愛移交地方事務管理權,愛爾蘭放棄對北愛領土的主權要求,之后選舉產生北愛地方議會,推舉成立由北愛多黨分享權力的北愛自治政府,行使除國防、外交和稅收之外的立法和行政權。由于北愛各派在繳械等問題上的爭執,英政府先后被迫4次中止北愛政府的運作。經過多次波折,2005年7月28日,愛爾蘭共和軍發表聲明,宣布從即日起放棄武裝斗爭,不再從事任何非和平活動。隨后,英政府拆毀在北愛的部分軍事設施并分階段撤軍。2007年3月9日,北愛舉行地方議會選舉,民主統一黨和新芬黨得票總數過半。2007年5月8日,北愛各方經過艱苦談判,就權力分配達成妥協,北愛地方聯合政府宣告重啟。2010年2月,北愛的警務和司法權從英議會移交至北愛地方議會。現任首席部長為民主統一黨的彼得·魯賓遜(Peter Robinson),新芬黨的馬丁·麥吉尼斯(Martin McGuinness)任副首席部長。
【憲法】英國憲法不是一個獨立的文件,由成文法、習慣法、慣例組成。主要有大憲章(1215年)、人身保護法(1679年)、權利法案(1689年)、議會法(1911、1949年)以及歷次修改的選舉法、市自治法、郡議會法等。政體為君主立憲制。君主是國家元首、最高司法長官、武裝部隊總司令和英國國教圣公會的“最高領袖”,形式上有權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級法官、軍官、各屬地的總督、外交官、主教及英國圣公會的高級神職人員等,并有召集、停止和解散議會、批準法律、宣戰媾和等權力,但實權在內閣。蘇格蘭有自己獨立的法律體系。
【議會】最高立法機構,由君主、上院(貴族院)和下院(平民院)組成。上院議員包括王室后裔、世襲貴族、終身貴族、教會大主教及主教。1999年11月,上院改革法案獲得通過,除92人留任外,600多名世襲貴族失去上院議員資格,非政治任命的上院議員將由專門的皇家委員會推薦。2006年7月首次經過選舉產生了上院議長,現任議長為迪蘇莎女男爵(Baroness D'Souza)。下院議員由普選產生,采取簡單多數選舉制度,任期5年,但政府可提議提前大選。本屆下院于2010年5月選出。目前,在650個議席中,保守黨占304席、工黨占257席、自民黨占56席、其他小黨和無黨派人士占33席。現任議長為約翰·伯科(John Bercow)。
【政府】實行內閣制。由君主任命在議會中占多數席位的政黨領袖出任首相并組閣,向議會負責。現政府為保守黨和自由民主黨聯合政府,于2010年5月大選后組成。2012年9月,英國內閣進行調整。現任內閣主要成員為:首相兼首席財政大臣、文官大臣戴維·卡梅倫(David Cameron),副首相兼樞密院大臣尼克·克萊格(Nick Clegg),首席大臣兼外交大臣威廉·黑格(William Hague),財政大臣喬治·奧斯本(George Osborne),財政部首席大臣丹尼·亞歷山大(Danny Alexander),內政大臣特里薩·梅(Theresa May),國防大臣菲利普·哈蒙德(Philip Hammond),商業、創新和技能大臣文森特·凱布爾(Vincent Cable),就業和養老金大臣伊恩·鄧肯·史密斯(Iain Duncan Smith),司法大臣兼大法官克里斯·格雷林(Chris Grayling),教育大臣邁克爾·戈夫(Michael Gove),社區和地方政府大臣埃里克·皮克爾斯(Eric Pickles),衛生大臣杰里米·亨特(Jeremy Hunt),環境、食品和鄉村事務大臣歐文·佩特森(Owen Paterson),國際發展大臣賈斯汀·格里寧(Justin Greening),蘇格蘭事務大臣邁克爾·摩爾(Michael Moore),能源和氣候變化大臣愛德華·戴維(Edward Davey),交通大臣帕特里克·麥克洛克林(Patrick McLoughlin),文化、媒體和體育大臣瑪麗亞·米勒(Maria Miller),北愛爾蘭事務大臣特里薩·維勒斯(Theresa Villiers),威爾士事務大臣戴維·瓊斯(David Jones),上院領袖兼蘭卡斯特公爵郡大臣希爾勛爵(Lord Hill)。
【行政區劃】分為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四部分。英格蘭劃分為43個郡。蘇格蘭下設32個區,包括3個特別管轄區。威爾士下設22個區。北愛爾蘭下設26個區。蘇格蘭、威爾士議會及其行政機構全面負責地方事務,中央政府仍控制外交、國防、總體經濟和貨幣政策、就業政策以及社會保障等。
倫敦也稱“大倫敦”(Greater London),下設獨立的32個城區(London Boroughs)和1個“金融城”(City of London)。各區議會負責各區主要事務,但與大倫敦市長及議會協同處理涉及整個倫敦的事務。
【司法機構】有三種不同的法律體系:英格蘭和威爾士實行普通法系,蘇格蘭實行民法法系,北愛爾蘭實行與英格蘭相似的法律制度。司法機構分民事法庭和刑事法庭兩個系統。在英格蘭和威爾士,民事審理機構按級分為郡法院、高等法院、上訴法院民事庭、最高法院。刑事審理機構按級分為地方法院、刑事法院、上訴法院刑事庭、最高法院。最高法院是英國所有民事案件的最終上訴機關,也是英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所有刑事案件的最終上訴機關。蘇格蘭高等法院是蘇格蘭所有刑事案件的最終上訴機關。
1986年成立皇家檢察院,負責受理所有由英格蘭和威爾士警察機關提交的刑事訴訟案。總檢察長和副總檢察長是英政府的主要法律顧問。現任總檢察長多米尼克·格里夫(Dominic Grieve)。
2007年5月,英內政部改組,分為內政部、司法部兩個獨立部門。內政部專責安全、反恐、移民,打擊犯罪、毒品、反社會行為及建立身份證制度等事務;司法部負責法院、監獄、緩刑等事務。
【政黨】政黨體制從18世紀起即成為英憲政中的重要內容。現英國主要政黨有:
(1)保守黨(Conservative Party): 議會第一大黨。領袖戴維·卡梅倫,2005年12月當選。保守黨前身為1679年成立的托利黨,1833年改稱現名。1979-1997年間曾4次連續執政18年。2010年5月英國大選后,保守黨重獲執政地位,與自民黨組成聯合政府。支持者一般來自企業界和富裕階層。主張自由市場經濟,嚴格控制貨幣供應量,減少公共開支,壓低通貨膨脹,限制工會權利,加強“法律”和“秩序”等。近年來,提出“富有同情心的保守主義”,關注教育、醫療、貧困等社會問題。強調維護英國主權,反對“聯邦歐洲”、歐盟制憲及英加入歐元區,但強調英應該在歐盟內發揮積極作用。
(2)工黨(Labour Party):議會第二大黨。1900年成立,原名勞工代表委員會,1906年改用現名。1997年至2010年連續執政13年。2010年5月大選失利,成為反對黨。2010年9月,埃德·米利班德(Ed Miliband)當選新領袖。近年來,工黨更多傾向關注中產階級利益,與工會關系一定程度上有所疏遠。主張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增長,建立現代福利制度。外交上主張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視與美國和歐盟關系為兩大外交支柱,支持歐盟一體化建設,主張在經濟條件成熟時可考慮加入歐元區。
(3)自由民主黨(Liberal Democrat Party):議會第三大黨。1988年3月由原自由黨和社會民主黨內多數派組成,領袖尼克·克萊格,2007年12月當選。自民黨政治主張居中偏左,在很多問題上與工黨立場相近。主張通過減稅還富于民,提高個稅起征點;呼吁限制金融城過度擴張,對銀行家薪酬課以重稅;承諾公平教育,保護公民權利和自由;倡導憲政改革,提出減少議員議席,在選舉制度上采用比例代表制;支持歐洲制憲,主張加入歐元區。2010年5月大選后,與議會第一大黨保守黨達成協議,組建聯合政府,獲得5個內閣位置,首次成為執政黨。
英國其他政黨還有:蘇格蘭民族黨(Scottish National Party)、威爾士民族黨(Plaid Cymru)、綠黨(Green Party)、英國獨立黨(UK Independence Party)、英國國家黨(British National Party),北愛爾蘭一些政黨如:北愛爾蘭統一黨(Ulster Unionist Party)、民主統一黨 (Democratic Unionist Party)、社會民主工黨(Social Democratic and Labour Party)、新芬黨(Sinn Fein)等。
【重要人物】伊麗莎白二世: 國家元首。全稱為“托上帝洪恩,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以及其他領土和屬地的女王、英聯邦元首、基督教的保護者伊麗莎白二世”。1926年4月21日生,為已故英王喬治六世的長女。6歲時開始接受治國教育,研讀法律、歷史和語言,能講流利的西班牙語,也會法語和德語。二戰期間,擔任一些社會團體的領導職務,戰后擔任更多的社會職務,經常巡視英國各地。1952年2月6日即位,1953年6月2日加冕。女王丈夫為菲利普親王,受封為愛丁堡公爵。生有三子一女,長子查爾斯王子受封為威爾士親王,是英國王儲。女王曾于1986年10月訪華。1999年10月和2005年11月分別邀請江澤民主席和胡錦濤主席對英進行國事訪問。
戴維·卡梅倫:英國首相。1966年10月生于倫敦,是威廉四世國王后代,伊麗莎白二世女王遠親。先后就讀于伊頓公學和牛津大學。2001年當選議會下院議員,2003年起歷任保守黨下院副領袖、保守黨副主席和影閣教育大臣。2005年12月當選保守黨領袖。2010年5月英國大選后,保守黨與自民黨組建聯合政府,卡出任首相。曾于2007年12月以保守黨領袖身份訪華。2010年11月作為首相首次訪華。已婚,現有一子二女。
閱讀: 995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