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動態 / 2016-10-29 14:53
-
近期,隨著全國“科技三會”和集團公司科技創新大會的相繼召開,《中國石化報》(科技***8226;人力版)邀請九十歲高齡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徐承恩,就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集團公司科技創新大會的要求,暢談科研工作如何更好地適應公司發展的要求,為轉方式調結構、提質增效升級做好支撐。9月5日,該版刊發了徐承恩院士的署名文章。 1.jpg 前不久,我參加了“科技三會”。我國科技界公認,新中國成立后對科技人員最有感染力、最有推動力的大會共有三次。第一次是1956年中共中央召開關于知識分子問題會議,發出“向科學進軍”的號召,擬定了12年規劃。之后,我國科技工作者奮發圖強,取得了“兩彈一星”等世界矚目的重大科技成就。第二次是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鄧小平深刻指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此后進一步明確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中國迎來了科學的春天。這次會議極大地調動了我國科技人員的積極性,使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的科技前進了一大步,石化產業也快速發展,千萬噸級煉廠、百萬噸級乙烯工程開始建設。第三次就是這次大會。大會確立了“三步走”的創新發展目標:第一步,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第二步,到2030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第三步,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三個目標任務非常具體地擺在全國科技工作者面前。 之后,中國石化召開了科技創新大會,明確了新的目標任務,就是繼高鐵和核電兩張國家名片后,力爭將煉油化工技術與裝備打造成中國制造新名片。我作為一個科技人員,在振奮的同時也感到肩上的壓力巨大。目前世界經濟環境和全球行業格局使我們面臨諸多挑戰,要應對這些挑戰,我們必須科技創新。 石化創新是被倒逼出來的 我國石油石化產業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幾乎沒有產能,年煉油量也就十幾萬噸,抵不了現在一個煉廠一天的煉油量。那時候我們沒有自己的煉油技術,上世紀50年代我們唯一引進的就是蘇聯援助我國的蘭州100萬噸/年煉油廠。 當時蘇聯的技術與世界的煉油技術相比還是有差距的,但對我們來說算是先進的了。這也倒逼我國科技工作者必須加快開發自己的技術,滿足國家需要、國防需要和人民需要。 1962年,原石油工業部在北京香山召開煉油科研工作會議。會上確定了要集中各方面的技術力量,獨立自主開發煉油新工藝、新技術,主要是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延遲焦化、尿素脫蠟,以及煉油催化劑和添加劑等5個方面的煉油新技術。大家把這五項新技術叫作煉油工業的“五朵金花”。 在我國科研人員共同努力下,“五朵金花”煉油新技術先后開發成功,并實現工業化,我國煉油工業實現了重大跨越。“五朵金花”的攻關是被帝國主義封鎖倒逼出來的,非干不可。從那以后,我們就形成攻關創新的傳統,并延續至今。 中國石化有“十條龍”科技攻關,我們集中力量,科研、設計和生產緊密合作,經過20多年的科技創新,“十條龍”科技攻關已完成100多項技術的工業轉化,有力推動了中國石化的科技進步和整體技術水平的提升。 石化科技創新空間還很大 面對新形勢新挑戰,我們創新的任務還很重、很緊迫。 產品質量升級對我們不斷提出新的挑戰,迫切需要科技創新。生產清潔汽油的大趨勢就是要降硫、降烯烴、降芳烴和降苯。如今,硫含量降得差不多了,但烯烴、芳烴、苯還有降的空間。目前我們國5汽油的烯烴含量是25%,國外歐5只有18%;芳烴含量我國是35%~40%,歐5是35%;苯含量我國是1%,美國已降到0.6%。降低硫、烯烴、芳烴和苯的含量牽扯煉油裝置結構的變動,也需要有煉油技術的創新。 以降烯烴為例。我國目前生產的汽油以催化裂化汽油為主,烯烴含量較高。烯烴的辛烷值比較高,把烯烴降下來,汽油的辛烷值就受影響。而生產低烯烴含量、高辛烷值汽油的烷基化工藝,我們還沒有工業化,亟待創新開發。 全球原油的變化趨勢是原油變重變劣(含硫含酸高)。煉制這種原油,提高輕質產品產量很關鍵。而我們現在的渣油處理技術只有固定床的加氫處理,移動床、沸騰床等技術我們仍處在攻關階段。沒有這些渣油處理技術的創新,附加值高的輕質油品產量提高不了,煉廠的效益和競爭力就會受影響,必須加快創新來補上這一短板。 保持競爭優勢,科技創新是關鍵 現在國內煉油產能過剩,已提出要去產能。怎么去產能?去誰的產能?只能是優勝劣汰。有些人簡單地認為地方煉廠不行,我認為這種觀念要改變。現在地煉規模都不小,發展很快,地煉的煉油量已占全國總煉油量的三分之一。他們的危機意識非常強。在煉油技術方面,他們在加大科研投入的同時,積極引進先進技術,不斷提高油品質量和收率以增強自己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國企對去產能也應該有危機感。中國石化的技術優勢很明顯:我們煉廠的規模很大,擁有13個千萬噸級煉廠,我們有催化裂化、延遲焦化等成套技術,我們有先進的管理體系和過硬的人才隊伍。但地煉隨著原料及資金壓力的緩解,勢必加快追趕國企的步伐,力求保持自己的產能。這種競爭將會漸趨激烈,只有創新才能勝出。 還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例如設備制造方面,中國石化許多工程公司的大型設備制造能力很強,這是我們的優勢。但我認為設備不是越大越好,小設備產出大煉量,這才是先進的表現。不開發高效、節能的先進設備,只會按規模比例放大,必然會失去競爭優勢。環保方面,一些新技術我們并沒有完全掌握,雖然我們的環保排放是合格的,但環保不能只滿足于達到國家標準,那是起碼的要求。應該不斷努力進行技術創新,提高環保質量。 對于短板,看準了就應該集中力量進行攻關。技術要創新,創新的速度也要加快,慢了就會陷于被動或失去機遇。
閱讀: 88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