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動態 / 2016-11-10 14:51
-
隨著中國國內勞動成本的上升,近年來,中國與緬甸、朝鮮、越南等邊境地區不斷探索和推動雙邊跨境勞務合作,特別是云南省德宏州開展先行先試,積極推動云南與緬甸雙邊跨境勞務合作,成效顯著,為廣西加快推進對越跨境勞務合作提供了有益借鑒。 一、云南德宏州跨境勞務合作基本情況 德宏州是云南省重要的邊境地區,是中緬開展交流合作的重要通道,隨著瑞麗國家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建設的加快推進,德宏州與緬甸開展的跨境勞務合作取得長足發展。截止 2016 年 7月底,德宏州登記在冊外籍人員 62047 人。按居留目的分類:務工居留 24772 人、從事經商 12152人、投靠親友和通婚 24596 人、其他 588 人;按臨時居留事由劃分:經營玉石珠寶、木材、雕刻、飲食服務等行業的經商者約 13850 人,從事汽車修理、按摩、洗車、搬運等臨時務工人員 40663人,務農 6510 人,其余不明職業 1024 人;按來源地劃分:主要是緬甸仰光、曼德勒、臘戌、木姐、南坎、雷基、密支那、勐古等地。 二、云南德宏州主要經驗和做法 (一)采取二個原則 1.對境外邊民入境務工采取“先納入后管理、先管理后規范、先規范后完善”的原則。 2.對用工單價采取“誰用人、誰管理、誰負責”的原則。 (二)構建“四個一”聯動機制 一個領導小組:成立了由州委書記任組長,州直 33 個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領導小組;明確專人負責,穩妥有序開展工作。 一個管理辦法:2013 年 12 月 31 日德宏州人民政府制定了《德宏州境外邊民入境務工管理暫行辦法》,并于 2014 年 1 月 1 日起實施。一個服務中心:在邊境縣(市)設立“外籍人員服務管理中心”,中心由公安、人社、檢驗檢疫、翻譯中介等單位聯合進駐,為在德宏州務工的緬籍邊民提供“一站式”辦證服務。 一個信息系統:外籍人員服務管理中心開發完成了“外籍人員管理信息系統” ,實現了各個部門對外籍人員信息的集中管理,資源共享,實現了對外籍人員從“以管為主”到“服務與管理并重”的職能轉變。 (三)創新簡便工作流程 按照“審查證件——翻譯證件、照相——健康體檢——務工登記——臨時居留證”工作流程,外籍人員服務管理中心為外籍勞工提供“一站式”服務。其中: 1.翻譯中心——根據外籍人員個人有效證件(出入境通行證、個人有效身份證原件),負責翻譯外籍人員的有效證件和收集照相等。 2.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根據外籍人員提供出入境通行證、個人有效身份證原件及翻譯件、正面免冠照片,負責辦理外籍人員的《健康檢查健康證》。 3.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根據外籍人員提供出入境通行證、個人有效身份證原件及翻譯件、健康證、在中國內較固定的地址或聘用單位的相關資料、正面免冠照片,負責辦理《境外邊民務工登記證》。根據用工企業提供營業執照或有效資質證明、擬聘用境外邊民有效身份證明、出入境通行證、健康證、務工登記證、居留許可手續、擬聘用境外邊民的履歷、聘用意向書、擬聘用境外邊民正面免冠照片,負責辦理《聘用境外邊民用工登記證》。 4.公安部門——根據外籍人員提供出入境通行證、個人有效身份證原件及翻譯件、健康證、境外邊民務工登記證、正面免冠照片,負責辦理《云南省境外邊民臨時居留證》。 從以上流程可看出,云南德宏州開展跨境勞務合作,主要涉及“4 證 2 書”(4+2)。其中:“4 證”——《健康檢查證明書》、《境外邊民務工登記證》、《聘用境外邊民用工登記證》和《云南省境外邊民臨時居留證》;“2 書”——《德宏州境外邊民入境務工管理暫行辦法》、《德宏州聘用境外邊民勞動協議書》。 三、借鑒云南經驗加快廣西跨境勞務合作發展的建議 當前,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實施,廣西經濟發展飛速,廣西邊境地區用工需求將成倍增長。云南的經驗和做法值得學習和借鑒。為此,結合廣西實際情況,我們提出“二好二化”建議。 (一)推進進程越快越好。一是形勢不等人,我區正在加快推進沿邊開放開發,加快推進加工貿易倍增計劃,中越開展跨境勞務合作勢在必行;二是紅利不等人,越南勞動力紅利對廣西而言,也就 5—10 年,稍縱即逝;三是中越雙方開展跨境勞務合作達成共識,越方已經表達了與廣西開展跨境勞務合作的強烈愿望。 (二)程序越簡單越好。中越雙方開展跨境勞務合作,主體是越南邊民,他們多為文化低,不能按引用智力人才進行管理。因此,涉及中越跨境勞務合作事項一定要簡單,建議做到“四個簡單”——管理原則要簡單,管理辦法要簡單,工作流程要簡單,勞動協議要簡單。 (三)管理實現規范化。建議在借鑒云南德宏州模式的基礎上,積極推進中越跨境勞務合作的“四個規范化”管理——工作機制規范化、窗口管理規范化、工作流程規范化、信息管理規范化。 (四)發展實現規模化。一是明確工作目標,2016 年東興、憑祥等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先行先試,2017 年廣西沿邊地區全面實施;二是突出廣西特色,重點在邊境加工園區開展跨境勞務合作,進一步提升我區承接產業轉移的競爭力。(黃家生)
閱讀: 79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