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動態 / 2016-11-04 16:44
-
每年3月是日本學校一學年結束的時間,也是日本大學生畢業的時間。今年,大學畢業生將面臨一次重大考驗。據日本厚生勞動省和文部科學省的調查顯示:截至去年12月1日,將在2011年3月畢業的大學生的全國平均就業率僅為68.8%,較前一個年度下降了4.3個百分點,是日本自1996年開始此項調查以來的最低水平。在世紀交替的2000年前后,日本因經濟低迷,曾一度出現了被稱為“就業冰河期”的大學生就業困難的時期。對于今年的調查結果,一些社會學家認為,日本大學生的就業形勢進入了“超冰河期”狀態。 經濟困局引發就業難 在歷年大學生就業調查統計結果中,今年的就業率首次跌破70%。分析人士認為,日本企業為節省開支減少招聘是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日本,即將畢業的大學生一般從大學三年級時的10月份開始收集相關就業信息,并向發布用人信息的企業進行注冊。注冊之后,大學生會參加企業舉辦的各種就業說明會,從中篩選自己喜歡、有意就職的企業或單位。進入大四后,學生還要參加企業組織的考試和面試等一系列的活動,通過相關考試的人員會得到企業“畢業后歡迎來本公司工作”的承諾,這一就業承諾在日本被稱為“內定”。 在經濟形勢良好時,企業為了招收優秀人才往往爭先恐后地提前開始選人。當下經濟形勢不好,日本一些企業卻提前完成了新人的錄用工作。關于這一點,一名大企業人事部門的職員告訴記者,在經濟形勢不好的情況下提前錄用反而說明了企業選擇人才的慎重態度。一是因為近年大學數量增加導致大學畢業生數量猛增,企業擬錄用人數雖然不多但不得不應對大量的求職信,這需要有一個提前量。二是有海外投資業務的企業開始注重從當地錄用人才,錄用外國人的趨勢日益明顯。這些都加劇了日本國內的就業困難。 在企業收縮用人指標的同時,也存在著大學生熱衷于應聘大企業、著名企業,而忽視中小企業或者不愿到中小企業就職的現象,這是造成當前日本就業難的另一大原因。 面對當前的就業形勢,不少就業指導人士明確指出,就業活動是另外一個概念的市場行為,它具有雙向性,不僅僅是人才選擇市場,同時市場也在選擇人才。而在這一點上,不少大學生卻存在著眼睛只盯著大型企業、著名企業,不管自己的專業如何、興趣是什么,只是希望能到這樣的名企業中謀個職位。而對于那些希望能夠錄用到相關人員的中小企業連看都不看一眼。從而導致日本就業市場供求失衡,形成千人萬馬擠獨木橋的現象。 政企聯動努力促就業 面對當前的就業形勢,日本政府、學校、社會等各方面使出各種招數,努力緩解就業壓力。 為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日本政府日前出臺規定,把畢業3年之內的大學畢業生均視同應屆畢業生,對于錄用此類人員的企業,政府將向企業提供專門資金以示鼓勵。 一些地方政府也為促進當地的就業舉辦各種招聘會,并通過就業指導、支援機構等以中介的形式向求職者推薦更多就業崗位,提供就業信息。日本廣島縣福山市專門開展了針對“宅人”的就業援助活動,希望企業為這些人提供實習機會,以幫助不善言辭、羞于與人溝通的“宅人”早日走出家門,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 此外,作為就業人員的主要接收方,由日本大型企業組成的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則要求其會員企業推遲用人說明會的舉辦時間,努力擴大錄用指標。 作為就業人群主力的大學生,從大學三年級開始就參加各種就業說明會,收集了解就業信息。為了獲得國內穩定的工作,不少學生放棄了留學機會。 由于求職信和短時間的面試難以顯示求職者真正的能力,通過新技術手段加強宣傳成為學生與企業相互了解的新方式。千葉大學3年級學生中島明日香提出了利用“臉譜”需實名注冊的特點來投遞求職信的方案,并于去年11月創辦“臉譜就業活動部”,與企業的人事部門合作舉辦了多次學習會,促進企業與學生之間的相互了解。 據統計,日本文科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率明顯低于理工科專業。以去年的就業情況為例,日本全國理工科專業未就業率為11%,而文科專業的未就業率卻接近30%。對于這一狀況,一些學生選擇了“曲線就業”的方式,即大學畢業后再去讀1到2年的專門學校(類似于職高),然后再尋找就業的機會。 據報道,日本去年畢業而未能就業的人員中有近2萬人(約為24%)選擇了這一方式。由于專門學校的專業性強,就業率大大提高,大學畢業后再讀專門學校成了未就業者的一個新選擇。前不久,在東京舉行的一個就業招聘會上,30多所專門學校的展臺占據了會場相當大的區域,工作人員高舉著“招生”的牌子.
閱讀: 64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