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動態 / 2016-11-14 09:34
-
整體規劃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曾表示,當前農業的突出問題是品種結構不平衡,玉米出現階段性供大于求,大豆、棉花、油料、糖料等供求缺口逐年擴大、進口不斷增加。解決問題的思路是: “一保”,即保口糧、保谷物;“一減”,即減非優勢區玉米;“一增”,即恢復增加優質食用大豆;“一穩”,即穩定棉油糖自給水平。 在玉米方面,優勢產區的種植戶,比如東北三省和內蒙古等地區,種玉米還是有國家補貼的。可是在國家農業結構調整的大形勢下,也還是要尋求自身的種植調整之策。 非優勢產區的種植戶,尤其是鐮刀彎地區,就更要為減下的玉米地另尋出路了。 不種玉米種什么?農民的收益是否會受到影響? 早在今年4月份,農業部種植業司副司長潘文博曾表示,農業部早已爭取了支持。 潘文博:“農業部整合了35億資金,重點支持玉米的結構調整,用于鐮刀彎地區的糧改飼和糧豆輪作的補助。” 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宏觀室副主任李國祥表示,大豆、青貯玉米、退耕還林還草都是積極的選擇:“現在一些地區提出,減少玉米種大豆。在一些地區,鼓勵農民不收割籽粒玉米,而收割青貯玉米作為飼料。在一些生態比較脆弱的地區,通過啟動新一輪的退耕還林還草的補償的方式來增加農民的收入。所以,從目前來看,玉米調減還要加大力度。但是在減少的過程中,要考慮到盡可能地不要減少農民收入,要給農民找出新的增收路子、增收空間、增收渠道。” 玉米種植調整實例 1 糧改飼 從去年開始,農業部在全國30個縣試點“糧改飼”,以全株青貯玉米為重點,推進草畜配套。今年“糧改飼”試點范圍將擴大到整個“鐮刀彎”地區和黃淮海玉米主產區的17個省區,目標任務增加到600萬畝。 農業部開展“糧改飼”試點,主要引導種植全株青貯玉米,同時也因地制宜,在適合種優質牧草的地區推廣牧草,將單純的糧倉變為“糧倉+奶罐+肉庫”。2015年“糧改飼”試點計劃種植150萬畝,實際落實286萬畝,收儲優質飼草料995萬噸,超出預期目標將近1倍。 據農業部對去年試點地區的統計,試點地區全株青貯玉米平均畝產3.5噸,每噸收購均價410元,每畝地收入1435元,比種植籽實玉米增收335元,轉變玉米利用方式,也減輕了玉米收儲壓力;奶牛規模養殖場全面普及全株青貯玉米,奶牛日均產奶量增加3公斤,成母牛平均單產達到8噸,生產1噸牛奶節約飼料成本300元,乳蛋白等質量指標也明顯提高;肉牛飼喂全株青貯飼料,每出欄一頭節約飼料成本近1000元。 目前,國家財政給予每個試點縣每年平均補助資金1000萬元,實施周期是3年。 2 轉做綠色有機產品 面對玉米價格明確下跌的市場行情,各地玉米種植區也開始調整種植結構的嘗試。在吉林省興源種植合作社,這里共有400公頃土地,合作社負責人張造力介紹說,原先這些地種的全是玉米,從去年開始,合作社調整種植結構,適度調減玉米種植面積,從農產品的附加值入手,種植綠色有機產品,打造農產品的品質,效益十分可觀。 張造力:“400公頃農產品,全是打造有機品牌,施用農家肥,選好的品種,把住質量關,所以附加值高了。別的地三到四公頃的效益都不如我一公頃的效益。” 玉米降價是事實,轉做綠色有機產品是其中一條出路,但是技術不成熟,土壤堿性不合適等等因素的問題,也確確實實存在,怎么讓農民擺脫對土地的依賴迫在眉睫,深港國際為您指出另外一條道路,出國務工,既不用擔心天氣不好引起的產量下降,也不用擔心玉米小麥降價帶來的經濟銳減,而且收益是種地的數倍,你還猶豫什么呢?快點報名背上行囊,開啟國外高薪之旅吧!
閱讀: 100 次